(文章来源线上炒股配资之家,微信公众号,文史丛览)
1994年出版的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·安徽卷》将黄梅戏的传统唱腔划分为三大类:主调类、三腔类与花腔类。除花腔类属曲牌体外,其余类别均属(或基本属)板腔体。其中,主调类包括【平词】、【八板】(含【火攻】)、【二行】及【三行】等。
该志书对黄梅戏传统唱腔的音阶与调式也作了系统记载。黄梅戏唱腔多采用五声音阶,少数为带偏音“4”或“7”的六声音阶。常用调式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宫调式为主,兼有商、角、羽调式及交替调式。
· 五声徵调式:在各腔体中最为常见,也最具代表性。【彩腔】、【仙腔】、女唱主调类及大部分花腔类唱腔均属此类。
· 五声宫调式:使用频率仅次于徵调式,常见于男唱主调类,以及花腔类中的【挑牙虫】、【新八折】、【卖杂货】等。
· 五声角调式:数量较少,花腔类中仅存三首,且不常用。
· 五声商调式:如【阴司腔】、【男火攻】及花腔类中的七首,常作为色彩性调式穿插于徵、宫调式之间。
· 五声羽调式:花腔类中有【瞧相】、【送表妹】等九首,主调类中仅【女火攻】为羽调式,常与商调式一同穿插使用。
展开剩余68%从上述统计可见,五声徵调式在黄梅戏唱腔中占据主导地位。值得注意的是,男唱主调类虽属宫调式,实为女腔的“反调”派生,其曲体结构、旋律走向、节奏节拍及音域等方面均与女腔保持一致。而【阴司腔】虽为商调式,其常用旋律仍保留“怀腔”徵调式的特点,现已发展为商、徵交替调式。这些现象充分说明,徵调式在黄梅戏唱腔中具有核心地位。
实际上,黄梅戏唱腔中的徵调式特征,源于安庆怀宁地区的歌唱传统,即“怀腔”黄梅戏的风格基础。著名黄梅戏音乐家、理论家王兆乾在《黄梅戏的形成及其在安庆的发展》中指出:“安庆地区的歌唱习惯以五声徵调式为主,绝大多数民歌俗曲、儿歌,如叫喜歌、哭丧歌、摇篮曲、采茶歌、山歌等,均为徵调式。”需说明的是,王兆乾文中所指“安庆地区”,实以清代安庆府治所在地怀宁为核心。他进一步举例说明:“如【仙腔】在湖北为商调式,而怀腔则为徵调式;又如【打猪草调】在湖北黄梅及毗邻的宿松、望江原为羽调式,怀腔则为徵调式。”
著名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在《黄梅戏音乐概论》(2022版)中,比较了严凤英(桐城人)、丁永泉(怀宁人)、胡玉庭(望江人)、乐柯记(黄梅人)、余海先等五人演唱的【打猪草调】。结果显示,严凤英与丁永泉的唱法除旋法略有差异外,其余完全一致,均为五声徵调式;而胡玉庭的版本为羽调式,乐柯记与余海先的则分别为六声宫调式与六声商调式,调式明显与严凤英、丁永泉等不同。这一比较进一步印证了徵调式作为“怀腔”特色的稳定性。
某地虽长期赴安徽学习黄梅戏,却未能取得显著成就,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戏曲的声腔与当地方言及歌唱“调式”习惯紧密相连,难以轻易改变。
2017年,《人民日报》在《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》一文中指出:“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线上炒股配资之家,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,其所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形成之前就已在安庆地区流传。”文章特别提到一项田野发现:陕西南部的商洛地区,居住着清代康、雍、乾时期自安庆迁出的移民。尽管与故乡隔绝数百年,他们仍保留着安庆方言,并传唱多首与黄梅戏声腔高度相似的民歌。例如,商南的《十二时会姐歌》与安庆的《探姐》在音乐和唱词上几乎一致;《偷情歌》与《玉美郎》、《姐的心思娘难猜》与《手拉槐树望郎来》等也存在明显对应关系。学者王秋贵据此指出,黄梅戏的声腔并非外来,而是深深根植于安庆本土文化之中。
发布于:安徽省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